1. 首页 > 12生肖排序 > 文章页面

洪范五行详解(洪范五行完整口诀)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洪范五行详解的问题,以及和洪范五行产生时间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五行的起源是什么《洪范·五行》研究综述

五行,即木、火、水、金、土,这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木代表生长的物质;火代表可以散发热能的物质;土代表自然本身;水代表流动的物质,可以循环;金代表坚固的物质。木和火在土的上面,水和金在土的下面,所以木、火属阳,水、金属阴,土是中性。

顺着循环来,五行便会互相生发,即“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若逆着循环走,五行便会互相克制,如:木克土、土克水……古人用阴阳与五行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来阐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1]

2历史渊源

编辑

元素论学说

元素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蔡墨早在春秋时期便提出了元素论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金、水为序,是循环数了,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学说的形成可能有多条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尧舜时期羲和就开始了术数五行实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已有考证;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来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四方”、“四土”的记载,东、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观念在商代后期已经形成。这种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完成,如《墨子·贵义》有时序和方位,如《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史记·天官书》有对四季天象方位的观测做记录。其三,是来源于西周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五材学说”,五行最初源于五材,五材则导源于六府。古代有水、火、金、木、土、谷六府主管事务,周幽王之后撤销谷府,逐渐形成“五材”。《国语·鲁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记载,春秋时期,五行基本确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则有五行。

《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重要著作。现在史学界普遍承认其成书于周初,作者为箕子。

“洪”是“大”的意思,“范”是“法”的意思,“洪范”就是“大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宪法,但两者又有不同,宪法是国家提出的有强制力的法律,《洪范》是箕子口述概括的治国方法。既是大法,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政治角度去解释九畴。其中二到八畴都显而易见的是政治策略。第九畴——“五福”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是治政方法呢,因为王可以用五福来劝导臣民,达到治国目的,只剩这第一畴——“五行”,让人难以理解。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洪范·五行》的内容: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接下来再来看一段学者们常用的论据:

“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欢乐以待旦,前歌后舞,假如上下。咸日:`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卜者,万物之所滋生一(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以下简称此段为《尚书大传》)。”

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1.《洪范》五行表现了一种天道观、社会观以及人生理想。2.《洪范》五行强调的是统治者应当控制哪些基本资源,而不是说明世界的构成元素。3.从两个角度解释《洪范》五行,一曰:经验规律,二曰: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第一种观点的持有者是殷绍基先生,他这样说:我以为《洪范》中的五行,不仅“将物质区分为五类,言及功用及性质”;更重要的在于它表达了作者的天道观、社会观以及人生理想的看法,反映了西周社会政治哲学的某些特色。这是说的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非人力所能抗拒的。事物的客观规律,只能为人所发现、掌握和利用,而不能为人所制造、改变和违背。他认为《尚书大传》明显地说明五行的思想,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为群众所掌握了。

第二种观点的持有者是胡新生先生。他说“《洪范》的五行观只是一种政治观念而不是自然观或世界观;它强调的是统治者应当控制哪些基本资源,而无意说明世界由哪些元素所构成。”他用先秦时期流行的“六府”佐证了他的观点。《左传》文公七年记载,缺解释《夏书》“九歌”时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其一:“六府”不一定是夏代就有的概念,但至少在春秋人看来它的起源相当古老。“六府”概念表明,春秋以前人们曾把水、火、木、金、土与谷物并列,认为五行的性质与谷物并无两样。“六府”中的“谷”显然没有世界基本元素的意义,与“谷”并列的五行自然不会例外。其二:缺将正德、利用、厚生三条政治原则与“六府”并列,意味着“六府”也是从政治角度提出的概念。把水、火、木、金、土当作宝藏,把控制此类宝藏作为一项政治方针,就此而言,《洪范》的“五行”和缺所说的“六府”完全相同,它们都没有涉及世界构成问题,都反映了一种原始质朴的政治观念。

胡先生还证明了《洪范》原属《商书》,因为《左传》三次引用《洪范》文句都是称作“《商书》曰”。后来,《洪范》被归到《周书》中,为什么呢?因为后人加了序,序是周武王访箕子,所以只能归到《周书》。这么一来,序中明显带有世界要素或世界基本秩序之意的“五行”就与第一畴中的“五行”分列开来了,两者各有各的含义。

另外,胡先生还为我们分析了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怎样作为立国必须资源而存在的。”“水”:建国必须依山傍水,是政治常识。例如:周人祖先公刘率族迁豳时“观其泉流”;“火”:官府的“火令”、“火禁”;“木”:春秋各国“山林之木,衡鹿守之”的制度;“金”:“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夏朝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中有小型铜器出土,说明夏铸九鼎并非虚构,所以“金”是贵族地位的象征和道具;“土”:《孟子·尽心》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与胡先生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詹剑峰先生等。

持有第三种观点的是白立超先生。他认为“五行”的发现和提出是夏族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对自然规律的经验理性发现,同时也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可以笼统地称为“天则”或“天道”。

以上,是关于五行及其特性各家的说法,我个人赞同并接受胡新生先生的说法,他的文章解开了我一开始的疑惑。但对于五味的说法,还没有看到极具说服力的说法,希望以后可以学习到关于“五味”更专业、精准的解释。

参考资料:

1.《<洪范>的夏政诠释之维——“五行”、“念用庶征”两畴经意新探》白立超,《政治思想史》2013年第3期。

2.《<洪范>里的五行是构成万有的五种基本元素吗?—与金景芳先生商榷》詹剑峰,《华中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

3.《<尚书·洪范>五行的舆地文化意义》康建军、刘勇,《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4.《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李学勤。

5.《从<洪范>“五行”到“五德终始”——一个经学问题的哲学考察》高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6.《关于<洪范>五行说》殷绍基,《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7.《近九十年<尚书·洪范>作者及著作时代考证与新证》丁四新,《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

好了,关于洪范五行详解和洪范五行产生时间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