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合肥民俗文化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合肥生辰八字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合肥人结婚为什么都是晚上举行合肥民俗文化合肥人结婚为什么都是晚上举行合肥本地的风俗其实是中午办酒席,反倒是其他地区,例如安徽的南边,好像大部分都是晚上办婚宴
看您当地的风俗而定。一般北方人的婚宴大多集中在周末或节假日的中午,第一由于客人大部分平时会上班,周末大部分客人会有时间参加,中午的午宴时间充裕,不会影响到来宾晚上的休息。所以大多在中午举行。
南方的习俗一般婚宴是从早上开始。正式的婚宴典礼是在晚上举行,更像个盛大的聚会,可以玩一整天。
订婚的话就无所谓中午或者晚上,都可以选择。订婚一般只有家里人或者少量好友参加所以可以选在大家都有时间的时候举行。
开始可能觉得白天往返比较方便。以前车少嘛。
现在车这么多,应该回归晚上啦。
婚礼,毕竟是黄昏之礼啊。
目前我们合肥这边是上午九、十去迎亲的!娘家的人先去新房看看,然后中午吃饭!晚上就比较简单了。好像闹洞房一般是在晚上!
不同地区婚礼展示的婚礼风俗不同,在合肥这个地方风俗和很多城市也差不多,在如果往南走那那边的结婚习俗就有一些区别了,但是只是细节上的不同,基本上还是差不多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合肥结婚有什么讲究?合肥婚礼有哪些风俗?
1、新娘这边要准备嫁妆,嫁妆的数量都是双数,包括的东西是床上的用品,家庭用品,还有一些婚礼寓意比较好的小吃。
2.合肥地区结婚都流行中午过后去接亲,新郎最好是在吃了午饭过后过去最恰当,很多南方地区是上午接亲。
3.结婚对婚车有什么讲究呢?讲究婚车数量必须是双数,车子最好统一,在接亲的车门,家门上都要放好小红包。
4.在接亲的途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放鞭炮,放的时候要注意安全问题,以免误伤身边的人就不好了。
5.接亲完成以后新郎和新娘,亲朋们都去预订好的酒店举行婚礼,婚礼整个流程全部完成后,护送来宾们离开。
6.回门是一些合肥个人家庭的习俗,但还是有许多家庭讲究回门的。如果是回门一般是在三天后回娘家。
以上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了合肥结婚有什么讲究?合肥婚礼有哪些风俗?如果你也在合肥准备结婚,那看看这些习俗提前学习一下也不错。
有人说天津的风俗继承了大明王朝的“徽派”婚礼习俗,这也是天津婚礼与南京、上海等地的风俗很相近的原因;也有人说天津人下午结婚,是因为“卫嘴子”天津人爱吃。天津政协文史办主任方兆麟说:“因为天津人爱吃就把结婚改在下午的说法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一个地方的习俗形成以后就非常难改变,它之所以流传下来,是有一定根源的。”
“河北省结婚都是上午过门,天津郊区也都这样,唯独天津市里结婚是下午过门。我觉得这个习俗和安徽有一定关系,淮安地区的结婚习俗是上午过门,晚上吃婚宴。我根据这一线索,找到了安徽的相关负责人,又问了搞文史研究的同行。结果天津的结婚习俗和合肥一模一样,而安徽省只有合肥人结婚是下午过门。”
二.码头文化催生婚俗
编纂过《天津民俗》的南开大学教授杨琳说:“新中国成立前天津就有下午结婚的习俗。天津最早是以经济服务为码头文化,码头文化是淮河移民带来的,而天津下午结婚的风俗可能和码头文化有关。那时候南来北往的船经过码头,人们上午忙活,没有时间结婚,下午才有时间在一起聚会。天津早期很多有地位和威望的人是从安徽合肥过来的,包括很多有声望的军人,他们的家乡人都是下午结婚,所以他们来到天津后也是下午结婚。而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向他们学习,所以就逐渐改成下午结婚了,这并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就突然改的。”
三.和女性地位提高有关
民间收藏专委会副会长何志华说:“新中国成立前的天津,结婚习俗是中午时女方到男方家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过去的婚俗以男性为主,比如中午去男方家吃喜面等。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提高了。我曾经参加过天津东郊的一个婚礼,女方转天中午才到男方家去。另一方面,结婚习俗也跟地区有关。”
“全国各地来天津的人挺多,所以结婚习俗也不会一成不变。再者,新中国成立前,人们都是在院子里搭大棚,租赁一些必需的工具,这样才有结婚气氛。后来结婚的人越来越多,去饭店订婚宴的人就开始多了,饭店也要考虑工作安排问题,所以下午结婚的人就逐渐多了。习俗的改变是随着时代、地方等因素而改变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简单下结论的。”
四.交通工具改变吉时
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研究员、民俗研究者倪钟之说:“过去人们是上午结婚,而抬寡妇是在下午。人们结婚时都是花轿迎娶。结婚前一天,有亮轿仪式,夜里吹鼓手在轿边吹一宿。这时候新人家主要的亲戚朋友都到了,第二天人们一起吃捞面,忙活了一天,天亮了就发轿,去迎娶新娘。新中国成立前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是穿着西服、坐着轿车、用乐队等西方形式结婚,而这一般都是在下午进行,人们怎么方便怎么来。新中国成立后改成了新式结婚,人们上午在厂里发喜糖,然后晚上办舞会,渐渐就都在下午结婚了。但我觉得这和安徽的结婚习俗没有多大关系。”
五.受上班时间影响
罗澍伟说:“我曾经采访过很多老人,他们都说早年的天津习俗是上午结婚,《天津县志》等书中也有明确记载,100多年前,天津人的习俗是上午结婚。天津是个著名的工业城市,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人请假比较麻烦。那时候工人上班要‘三班倒’,早班举行或参加婚宴太早,而中班是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十点,这段时间正好合适,婚宴结束后正好接着上夜班。适合城市生活习惯的风俗是最容易保留下来的。”
六.和饭店营业时间有关
提起天津和安徽的渊源,自然少不了天津话的发源。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李世瑜曾在火车上看到过两个人因抢座吵架,操着纯正的天津话。他以为碰到老乡,便劝架,抢座的人眼眉一立:“嘛!嘛出门在外!我就这儿的。”一句话,让李世瑜干脆跟着两人下了火车,到了固镇,却仿佛回到了天津,因为耳边充斥的都是天津话。一位老掌柜告诉他,固镇属于宿州市,他又迅速去了宿州,经过数月调查,他确定了天津方言的发源地是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江淮平原。
现年88岁的李世瑜先生说:“天津下午结婚的习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变的,我觉得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饭店越来越多,参加婚宴的人们也越来越多,他们大都去饭店订婚宴,而饭店上午一般都忙不过来,所以人们都下午去饭店。我觉得天津下午结婚这不是风俗,而是自然形成的。”
合肥民俗文化合肥为皖之中,古称庐州,《(嘉庆)合肥县志》对合肥民俗有这样的描述:“其民质直,而无二心;其俗勤生,而无外慕之好;其才强悍,而无孱弱可乘之气。”
1.生活民俗
饮食合肥城乡居民素以大米为主食,兼食其他杂粮。旧社会常有“半年瓜菜半年粮”情况,杂粮主要有大麦、小麦、玉米、山芋、南瓜、豆类等。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面食、豆类为时尚,如面条、油条、包子、豆浆、豆粉、千张等,营养、口味成为入食新的标准。合肥素有“一日三餐”之俗,平时一稀二干。解放前亦常有一日二餐情况。现在三餐之外,兼食“点心”,如包子、饼干、牛奶、水果等。合肥地区烹调以红烧、炒、炸、炖、煎为主。菜肴重色重油重味,调味品以菜油为主,佐以酱油、食盐、生姜、味精、醋、麻油等。菜肴以素菜、豆腐为主,兼有鱼、肉、蛋等。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均备鸡、蛋、肉、鱼等荤菜。肉类有红烧肉、炒肉丝、炒猪肝;鱼类有红烧鲫鱼、红烧黄鳝,禽类有白斩鸡、红烧鸡块、红烧鹅(鸭)块;蛋类有炒蛋、咸蛋、蒸蛋,蔬菜有炒青菜、炒菠菜、炒茄子、韭菜炒千张、青椒炒南瓜、炒扁豆、炒青椒等。特色菜有雪菜炒肉丝、卤菜(卤鹅爪、膀、头)。民间素有吃早点之习俗,如三河米饺、丰乐酱干等。另有馒头、油炸锅粑、春卷、麻花等。早年,民间有以茶、酒作饮料的习俗。近年以汽水、雪碧、可乐为主要饮料。酒,是生活中重要饮料,逢年过节,必不可少。旧时民间以散装酒为主,如“老烧酒”,如今皆饮瓶装酒,且品牌繁多、档次多样。古井、口子、沙河、文王贡、高炉家、老明光、金钟子、宣酒等品牌在市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服饰解放前,男穿长衫、对襟,女穿旗袍为主;解放后,男穿中山装、列宁装,女穿中装、青年装。新旧杂穿,夏穿短衫、短裤。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绿军装盛行,接着流行拉链衫、茄克衫。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男女青年以穿喇叭裤、直筒裤为时尚,西服开始在城乡流行,休闲服、羽绒服、毛线衣也逐渐盛行,服装式样己冲破“男不露脐、女不露皮”的标准。色调与质料,旧时男多以藏青、铁灰、草绿、黑、白色居多,女以花色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服装花色繁多,五颜六色。布料以化纤品、开司米、毛织品为时尚。
建房合肥地区建房多坐北朝南,旧社会多为土墙草顶结构,解放后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有土墙瓦顶、砖瓦相间结构等。多在屋前留有一块空地作打谷场,房后建猪圈、牛棚、厕所等。旧时居民对建宅很讲究,从宅基选择、破土动工到上梁完工有一套程序。建宅前先需请阴阳风水先生看风水定宅基,富有人家更看重择基,寻龙脉,观水点穴。宅主大多选择背山面水之地。背靠山丘,象征主人有势可倚,面对池塘河溪,象征主人家有源源不断的财源。上梁时很是热闹,但必须赶在日出前,象征生活如日东升,越来越光亮。这天,亲戚朋友们也携烟、酒、糕点、红布幛等礼品前来喝酒祝贺。新宅还要张贴吉庆的楹联、贺对。20世纪80年代后,水泥砖瓦屋渐代替草屋土墙,讲究整体、统一、装璜。近年农村住宅建多层和小高层楼房渐成风尚,城市更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乔迁房主搬迁,亲友邻居要来恭贺。邻居亲友在送礼品时,写有“恭贺乔迁之喜”等吉祥贺词,还要帮忙搬运家具。一般情况下,房主要在头天晚上整理好家具,第二天早晨或上午搬迁,以求吉利,象征在新家生活如日东升。老邻居鸣鞭炮相送,新邻居鸣鞭炮迎接。要办酒席,请老邻居喝“搬家酒”,请新邻居喝“入户酒”(俗称“和邻酒”)。
生活器具旧时农家多用土灶,有的配以风箱。灶台平列一至三口锅,在两锅间的灶旁置一圆形铁罐,利用余热热水。灶台有一神龛,供奉灶神。现代用上了燃气灶、煤气灶、电炉。锅的种类除铁锅、铝锅外,还有高压锅、炒锅、电热锅等。旧时的土坑、木板床已淘汰,城乡多用接梗床,可自行卸装,简捷方便。堂前多摆八仙桌、圆桌等,配长凳。桌前有香案,上方挂中堂画等。民间多用床头柜、大衣柜,现多用壁柜、电视柜。盆有划盆、澡盆、脚盆、脸盆等,以木制为主。现为塑料、不锈钢制作。家用电器发展很快,由简单向多功能方向发展,有收录机、电视机、电风扇、空调机、电冰箱等。照明工具,过去城乡均用煤油灯、蜡烛;现城乡普遍用白炽灯、日光灯、吸顶灯等。街道各色霓虹灯闪烁,成为迷人景色。
2.礼仪民俗
生育孕妇在产前,吃一碗红糖鸡蛋,谓催生蛋。吃过之后,要来回走动,俗称赶着生,意即生产快、顺意。婴儿出生3天后,通常有接生婆或奶奶、外婆用艾水或金银花藤煮水给婴儿洗浴,俗称“洗三”。艾水或金银花藤水有杀菌消毒之功效。洗三这天,通常要给接生婆吃喜蛋。而今多在医院出生,由院方安排淋浴、护理。旧俗在婴儿出生3天后,由女婿向岳父母报喜讯,生男带公鸡或公鹅作礼品,生女则用母鸡作礼品。现随着通讯、交通的发展,此俗己淘汰,在生育前,一般其女婿就会和岳母陪同在医院护理,非异地不再报喜讯。外婆家准备好婴儿衣物用具,在婴儿落地第九天送去,祝贺外孙诞生。婴儿从落地到周岁的四季衣物用具,小到尿布,大到箩窝均由外婆家提供。当天须备酒席招待亲友。现此俗渐被淘汰,但九天吃喜酒却日渐隆重,多在酒店举办宴席,以酬谢亲友。小儿满周岁时,给孩子贺周岁,俗称抓周或做周。这天,外婆家带着礼物(多为小孩衣物、小坐车等)来给外孙穿用。抓周时,地上放一大团簸,小孩坐中央,周围放着各种生活用具和糕点,以首次抓取的东西预测小儿的前程。此俗渐淡,但一周岁时,亲朋来贺的习俗依旧。礼物多为现金,数额不等。
婚嫁说媒,又称“传年庚”“起媒”。男方先托媒人到女家做媒,女家同意后,则由男家请人写求婚庚贴,而男方的生辰八字,贴面上有“恭求”字样,连同礼品由媒人传送到女家,女家若同意,则按上述内容写上女方生辰八字,帖面上写“敬允”两个字,传回男家。自20世纪50年代后,此俗渐淡,除少数偏远闭塞的乡村外,男女多自由恋爱,无需媒人说合,即使有媒人说合,也是形式。互换年庚后,女方要带着兄嫂或亲属的小孩(俗称带子)到男方家“看门楼”,即看看家庭收入和住房情况。女方若有意留下吃饭,则表示同意,男家这时要给见面钱,钱数要带“半”,指“伴”。如不同意则不留下。男女自由恋爱,男方带女子首次回家,男方的父母依然会给女子“见面礼”,以双数为多,或整数。
定婚,俗称“下日子”“起红”“下期单”,即男女双方约定成婚之日。现部分乡村仍有此俗,但城区已无此习俗。
迎娶。旧时,此日男家请来族亲和友人设早餐宴请媒人,安排迎娶诸事,撤席后媒人带着男方的迎娶人员到女家迎亲,风雨无阻。至女家时,女家须紧闭大门,以示女儿不是随便嫁出去的,媒人先得递上开门钱,俗称“梳头钱”“开面钱”等。上轿前,由女方家兄弟背其出门,出门前要“哭嫁”,前一天要洗澡。至男家,男家也紧闭大门,俗称“抑性子”。下轿后,鸣炮进家拜堂,后参加宴席,敬酒致礼,宴后闹房,此时有“新婚三天无大小”之俗,即闹房时有出格,也不能生气翻脸、争吵。此俗渐淡,闹新房多是同事。如今城乡多在酒店承办婚宴。是日,新郎西装打扮,戴红花,女方披婚纱在酒店大厅迎接嘉宾。开宴后,在主婚人的陪同下,到各桌敬酒,接受亲友的祝福。也有其他形式,如旅游结婚、集体婚礼,还有在教堂举办结婚的仪式。近年来,在婚庆公司的炒作下,也有沿用旧式婚礼习俗,戴红花,用轿子迎亲。但多用轿车,车数以双为吉,配专业摄影。
回门,俗称“看三”,即婚后3天由娘家兄弟接新娘回家看望父母。这天娘家要置办酒席招待姑爷,还要找长辈至亲作陪,叫陪生亲。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自由恋爱,在酒店举办婚礼后第一天即回娘家省亲。
寿诞合肥习俗在人满60岁时做寿。生日那天,要庆祝一番。寿礼一般有寿面、生辰蛋糕、鱼肉、老鸡、烟酒、礼金等。寿星要备酒席热情招待。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寿习俗不但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隆重。长寿者且有身份,多选择在宾馆酒店贺寿。近年,有些人家还给孩子满10岁做贺岁生日。
丧葬病人在临终前,子女接讯后必须赶回,听取临终嘱咐或宣布早已拟就的遗嘱,送别死者(民间多半将弥留之际父或母靠在长子的怀里让其瞑目),俗称“送终”。世人均以未送到老人终者为遗憾。故送终习俗在合肥地区至今尚存。子女须托亲邻向诸亲六眷报送丧事,俗称“报丧”。如今,死者单位常以张贴讣告或登报来发布丧事消息。父母过世,儿子须披麻戴孝,身穿白长衫,腰系稻草绳,头戴三灵冠。夫亡,妻子全身素白,布上扎麻,头扎白头巾,脚穿白鞋;妻亡,夫不戴孝。亲戚斜挂或腰束白布带,头戴白布帽;长辈不戴,孙辈分别以白布红顶帽、红帽、绿帽处别孙子、重孙、玄孙。丧家发孝布,以孝布长短处别辈份。孝鞋用白布或麻布蒙脚面。亲朋吊唁一般以草纸、孝帐、孝对(即毛毯、被面、太空被)、花圈(多指鲜花)、现金等。儿女亲家多备猪头肉、鱼、鹅及烟酒设“三抬”,由乐队随从至丧家。凡来吊唁者,长子均于孝堂里向外作揖致礼。城镇吊唁,一般先设灵堂,将遗体延丧1至3天,灵堂前供奉遗像,两侧悬挂挽联,遗像前焚香并置放供品,丧家儿女穿孝服或佩戴黑袖纱于灵前拱手还礼,并奏哀乐。吊唁者佩戴黑纱,先送上孝帐、孝对及鲜花扎成的花圈、现金等,在哀乐声中向遗体默哀致敬以示悼念。出殡时,诸亲穿着孝衣,长子披麻戴孝,手捧逝者遗像在前,他人依次鱼贯而行,吊唁者所送物品,由专人用长竹竿抬着随队而行,每到一村口或是三岔道口,都燃放爆竹、乐队奏乐。哭丧人一路悲恸啼哭直到墓地。事毕,送葬人须从点燃的一堆稻草火上越过,以驱晦气。近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多将骨灰盒统一送到政府指定的地方下葬。
交际称谓。新时期家族、亲戚之间的称谓习俗,少数有些变化,如称父母的亦有叫“老爸、老妈”或“爹地、妈咪”。社会称谓,通常以身份、职务相称为主,如主任、书记、科长、局长、王专家、张学者、李教授。青年人多以“哥们”“姐们”为时尚。宴席多以老板、领导通称,师傅、同志称谓渐少。还有一种以称领导为“头”“某处”“某局”“处座”“局座”为时髦。
握手。亲友相见或辞别,双方以右手相握;初次见面或遇长者(领导)以对方伸手再握手为宜。如戴手套须脱下再握,以示礼貌。在公众场合领导多以拱手、挥手以代握手,乡村以点头为主,少有握手之礼。
敬烟、敬酒。宴席上敬酒,晚辈或下级要主动站起用双手持杯相敬,并以先干为敬,同时示意对方慢喝或随意。忌对方在说话或挟菜时敬酒,且要衡量自身的酒量,切忌漏敬或不敬现象。敬烟亦同此俗,以一手敬烟、一手打手势为礼貌。
交谈。谈话时目光要注意注视对方,洗耳恭听,不要东张西望,且时而发出“是”“好”之声。
3.信仰民俗
禁忌生肖婚配有“六冲”“六害”。在乡村青年男女相亲时,忌打雨伞,因“伞”与“散”谐音,城区随着自由恋爱,已无此忌。婚嫁择日选双忌单,但十一、五一等重大节日也是现代婚嫁佳日。办喜事时,穿戴以色彩鲜艳为主,忌白,但现代城区以婚纱选白是主流。忌本命年
结婚。民间新婚夫妇一般不在外夜宿,如宿亲友家,忌房事。妇女的裙、裤忌高处晒,忌女性抽烟。在人死前抬至铺草(临时铺的地铺),忌在床上咽气。给死者穿老衣,忌毛线、皮
革,忌纽扣。婴儿胎衣忌乱扔,需装入瓦罐埋掉。产妇忌吃绿豆煮制的汤、稀饭。正月初一忌扫地、向外倒水。忌七出八归。农历六月初六忌用水。吃饭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上,忌“龟席”坐法,小孩忌吃鱼子。服饰“男不露脐,女不露皮”。忌将衣帽、枕头、被头等坐在屁股下面,忌男女内裤不分。正月初一忌索债。贺礼忌单,忌送钟为礼,忌以手摸别人头。人死忌说死,叫“老了”“走了”“过世”。生病一般说“不调和”“不称朗”,怀孕称“有喜”,忌讲“怀孕”,以避谐音“坏运”。吃饭时,忌说“要不要饭”,说“添不添饭”。
人物崇拜合肥民间以崇拜包公为荣。包公,庐州人,以执法严明、刚直不阿誉满人间。合肥建有包公祠,历代奉祀,近年祈奉包公活动日渐火热,如举办包公文化研讨、征文等。同时亦有崇拜关公等历史人物。
4.岁时•节日
小年民间腊月(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为小年,当天晚上称“过小年”。小年意味着一年即将结束,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民间有祭灶、扫尘、采办年货的习俗。民谣“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猪肉;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贴对子”是合肥年俗的生动写照。“腊月二十三,掸尘扫房子”,每逢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间,清理家中各种物品。祭灶,就是送灶神升天的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新年”“年初一”。进入腊月,合肥乡村人家宰杀禽畜腌制腊肉,熬糖稀做炒米糖果,加工年糕、豆腐,购买香烛、冥票、鞭炮、烟酒茶、糕点、对联(也有手写的)、灯笼等等。俗称“打年货”。除夕贴春联、年画。新时期,青年人常贴影视剧照及明星图像。城区多以山水国画代替年画。对联多以歌颂改革开放为内容。经商的多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从教的常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商家多数架设霓红灯增加节日气氛。筹办年夜饭以家庭主妇为主,全家相助,蒸、煮、炒、炸、煎等烹饪技术全用上。菜肴的品种质量,烟酒档次的高低,视其家境而定,但鸡、鱼、肉、圆子是必备的传统菜。吃过“年夜饭”,长辈以红纸包钱分送晚辈,名曰“压岁钱”。近年来,娱乐、休闲方式较多,守岁之夜,也有串门打麻将、打牌的,但多数以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主,酒店、饭馆也为吃年饭的提供娱乐设备齐全的场所。大年初一的早餐多吃长寿面。膳毕,邻居串拜。来客,主人以沏茶、递烟、邀吃糕点、糖果、元宝蛋等形式招待。亲朋好友上门,以红纸包钱给主人家小孩。异地的亲朋好友,多以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等方式相互问候,城区有的以网络电子邮件拜年。年初一不扫地、不泼水、不动剪刀、不晾晒衣物。初一至初三,忌讳小孩说不吉利的话,禁止打骂小孩,有些家长用草纸抹小孩的嘴巴,示意“屁股嘴”,说话不算数。合肥有民谣:“初一不出门,初二祭祖灵,初三拜丈人,初四拜母舅,初五、初六随便拜,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初十往家归”。但近年因生活节奏加快,初一就开始互相拜年,远方亲友以打电话、发短信等致问候。拜年送礼也日渐多元化,五花八门,而且档次、品味也逐年提高。年后,因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较多,舞狮子、玩灯等传统节目也很稀少。城区文艺团体有的利用春节,组织文艺演出、汇演、打腰鼓等活动,丰富节日生活。春节为法定假日,放假7天。春节前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多以不同形式开展团拜、慰问军烈属、送温暖、慰问孤寡老人、慰问离退休人员等活动。
元宵节合肥地区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农村也有俗称“过小年”。有吃小年年夜饭及放爆竹的习俗。盛行吃元宵。玩灯、耍狮子等习俗在城区现已渐盛,政府文化部门常举办猜灯谜、球赛、棋赛、庙会等活动。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时间在农历三月间,即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旧时,清明节的主要风俗为:插柳、植树、扫墓、踏青等。是日,男女老少,折柳枝,携带爆竹、纸钱、冥币及供品上坟扫墓、祭祖,于坟上培土挂钱,以示对祖宗的缅怀。同姓族人,轮流做东,上坟后聚餐,谓之“做清明”。近年,许多侨居港、澳、台地区及工作较远的合肥人,不顾车马劳顿,也于此日与族人上坟拜祭。清明扫墓,供鲜花、水果,植青松、翠柏已成为时尚。也常于此日,组织学生到大蜀山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接受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端午”“端阳”,民间有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船等习俗。裹粽子很讲究,有红豆粽子、火腿粽子等。城区食用多数在市场购买,许多村镇农民成为裹粽子出售的专业户。民间把菖蒲、艾草倒插于门窗之上。菖蒲形如利剑可避邪,艾可入药祛病。室内阴暗处用艾烟熏可避瘟祛毒。晒干的艾蒿可供小儿洗澡泡用。划龙船,纪念屈原。近年,有些地方为提高知名度或招商引资,常举办龙舟大赛。赛期,政府忙于举办招商洽谈会,新闻媒体忙于摄影、拍照、采访等活动。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俗称“仲秋节”“八月半”。是日晚,家人团坐,分食月饼,共享菱藕之鲜。中秋又是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改革开放以来,在外人员常用打电话、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等形式向家人祝福、问候。女儿、女婿有向岳父母馈送月饼的习惯,机关、单位常购月饼分送职工。包装盒由原来的纸包变成铁盒包、真空包,包装趋于豪华。民间有“摸秋”、玩火把等习俗。
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为冬至日,是日“进九”。农谚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之说(即昼长夜短始于此日)。民间有行冬祭礼、迁葬、捡殖、祭祖的习俗,还有吃南瓜粑粑、吃狗肉等习俗。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俗称“腊八节”。民间以糯米、豆等谷物和枣、桂圆、莲子等干果煮成粥,名“腊八粥”,全家食之吉祥如意。现有相约到寺院吃腊八粥之习。
合肥民俗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合肥生辰八字、合肥民俗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